0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 2、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 3、鼓励同学们读而优则背,试着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2、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认字,读出愉悦的心情是难点。 教学构想: 以读为本。设三关,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识字、理解与想象穿插其中。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课。 1、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这儿下了大雨,大雨过后,你们在校园里怎么玩的?(可根据学生说的相机教学几个生字,比如“踩”、“溅”等) 2、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雨后玩水的感受? 3、揭题。师:也是在一次大雨过后,作家冰心老人看到一群孩子尽情地玩耍,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孩子们玩耍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雨后》。齐读课题两遍。师:说不定,诗里所写的就有你们的影子哦,大家想不想听听课文呢?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你们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可以,两遍也行,三遍、四遍就更好了。遇到生字圈起来,用来喜欢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和其他采取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启示,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适合自己。) (2)交流识字成果。 a、师: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能把你的识字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简单一点的生字,如“踩、跤、糟糕、射、奋、骄傲”等字,可让学生自己说出记忆方法。 (教师要以激励性的语言表扬这些同学) 对于“唇、撅、赤”等难记的字,重点拿出来与同学们讨论识记方法。 如“唇”字:“唇”在哪里啊?用手摸一摸。“赤”字:书空笔顺。 b、全班齐读生字词。 c、听音辩字游戏。(老师或同学说生字,学生快速举出这个字,并由他请另一个同学组词或造句。) 三、细读课文,
查看更多>>>02
教学目的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读4个生字。书写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体会风的奇妙。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形象的课件了解风的无形与奇妙。 2) 通过朗读、背诵体会风的美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认读4个生字。书写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风的声音及课件。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1、 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耳朵灵不灵(放的声音)。 2、 师:是什么声音?(风)同学们的耳朵真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乔写的古诗《风》。(板题:风)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古诗)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的朗读,注意你预习时读不准的字音。 过度: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朗读这首古诗。(想)那首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地读古诗,要求: 1) 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 把古诗读通顺。 2、出示生字,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 开火车检查字音。 5、 齐读。 四、出示古诗测读。 1. 自由读诗,读通顺。 2. 指名读。 3. 开火车接读。 4. 齐读。 五、学习古诗。 过度: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想)那赶快读诗吧!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 3、朗读、背诵古诗。 1) 同桌互读古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读一读。 ☆ 自由读。 ☆ 指名读(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感觉)。 ☆ 评。 ☆ 有感情地齐读。 2)背诵古诗。 ☆ 自由背。 ☆ 指名背。 ☆ 分男女生有感情地背。 解落\三秋叶——稍快、高 能开\二月花——慢、柔
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望庐山瀑布
一、教材分析: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层。 (二)、[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
查看更多>>>0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心胸坦荡的人才能生活得快乐,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故事《狼来了》,提问导入。师:放羊娃第三次喊"狼来了",为何没人理他?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贴可爱的娃娃图)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通读懂课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书,用多种方法识字; 听录音,正字音,进一步认字。 2、读通课文,互学生字。 同桌互学,互纠; 开火车检查。 3、读懂课文,情感体验。 读书质疑:读了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三、课后延伸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生活中你或别人有关诚实方面的事情。
查看更多>>>【设计思路】 神秘的“恐龙”是同学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借助这篇极具吸引力的课文,让二年级的同学通过学文,理解、积累词语和句子,同时,了解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激发同学继续探究恐龙灭绝之谜的欲望呢? 新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身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练习有条理地说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5个字,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其他的种种说法”这类词,有条理地说话。 3、对恐龙灭绝之谜发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的渴望。 【教时布置】 两课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聊聊恐龙 1、课件出示恐龙图。 师:小朋友,认识这些动物吗?你都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呀? 2、同学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识记“恐”。同时,结合恐龙图理解“庞大”。 3、揭题“恐龙的灭绝”,读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交流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一起练读。 2、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3、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随意说自身对课文的初次认识。 4、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了解到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些小朋友知道了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都很好。现在,俺们先来看看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 5、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 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对3000000、200000000等数据比较陌生,教师板书成阿拉伯数字,让同学与年龄10岁、100岁比较,体会到恐龙历史的久远。 ⑵ 朗读指导,练习。 体会到恐龙历史的久远,同学就能读好“两亿年”、“短多了”等词、句。 ⑶ 教师引
查看更多>>>06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
查看更多>>>《小蝌蚪》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我”和孩子们在家里用脸盆养蝌蚪的事。从孩子们明白小蝌蚪需要食物和泥土放到脸盆里,再到养在园子里,处处表现了孩子们对小蝌蚪的爱护和喜爱,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质疑。
1、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 带着问题读课文
1、 学生自己读课文。
2、 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 默读
2、 同学间交流
3、 集体交流
(四) 抓主要问题。
1、 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 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 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查看更多>>>“听懂儿童广播并能复述”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听广播的训练是听的能力培养的重要项目。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广播中的故事,注意边听边记住要点。
2、能把故事中的要点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学重点:听广播时,要边听边记住要点;
说要点时,要把故事的题目,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姓名,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扼要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个本领,不仅要听广播,还要把听的内容告诉别人。“说要点”是指把重要内容概括成几句话说出来,而不具体复述整个内容。
2、自读课文,想想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听广播、说要点。(划出有关内容)
3、集体讨论,明确听广播、说要点的方法。
4、小结:
听:要认真,要记住要点。(题目、姓名、事情的前因后果)
说:要先说题目,然后把故事要点概括成几句话说出来。
5、指导学生听广播,概括要点。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按上述讨论的要求去做。
○指名说说故事的题目、人物、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再听录音,并思考:战士们为谁做棉衣?为什么要做棉衣?邓政委为什么没有收下棉衣而转送给通讯员小万?
○讨论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概括。
6、小结。
篇二
教学目标 :会听儿童广播《在宇宙飞船里》,听仔细,记要点,复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
教学难点:
复述广播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
看书读报、听广播都是学习,会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许多大事,学到不少知识。看书读报,如果第一遍没有记住内容,可以再看一遍。听广播就不同了,广播完了,声音也就没了,怎么才能记住它呢?这就是今天大家要学的本领。
2、揭示课题,听广播
二、默读课文,学习方法。
1、边听边想: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听广播的方法?
2、说说怎样听广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集中注意,听仔细;先听题目,再听内容。
三、尝试听记,理清要点边听边想,记要点:时、地、人、事。
1、第一遍听录音:听《在宇宙飞船里》,边听录音边看图
要求:听清广播里的主要内容?(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反馈
(1)广播的题目是什么?
(2)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睡觉的?怎样洗脸刷牙的?吃的是什么样的饭菜?
(多叫几位同学回答)
(3)看课件演示:宇航
查看更多>>>《春回大地》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4册中的一篇字词句识字,识字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熟字学生字。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1、 学习11个生字。认识“角字旁”。区分“蜂和峰”与“蜜和密”
2、 能够自主发现识字的方法;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3、 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把字“醒”“蜜”“蜂”写端正、美观。
4、 知道春天的主要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识字以及了解生字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记住字形,正确书写。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导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2、出示课件,欣赏春天的画面:万木吐绿,河水解冻,小鸭戏水,柳树发芽,百花开放。
3、多美的画面呀!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天,我们早就盼望着“春回大地”了!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根据教材编排特点,采取分散重难点,分层识字。
(一)初读感悟字形。
学生借助音节、同桌互读等方式,读准字音,初步认识字形。
(二)在观察、比较、联系中建构新知。
1、读一读熟字。
东、 星、 牙、 地、 虾、 鸡
2、读一读带音节的新字。
冻、 醒、 芽、 坪、 蜜、 鸭
3、观察,熟字和新字谁和谁能手拉手,成为好朋友。
东——冻 星——醒 牙——芽 地——坪 虾——蜜 鸡——鸭
4、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后发现新旧两个字之间的联系。(学生说发现)
教师提升:我们是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是一种好的识字方法。
5、给生字组词语,初步了解字义。
相机指导生字:蜜蜂的书写。(观察、比较、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三)学文中巩固生字,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1)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a. “解冻”什么意思?谁解冻?读词(河水解冻)。
b.你知道“苏醒”什么意思吗?在春天,都谁苏醒了?(学生自由说)这么多的事物在春天都苏醒了,所以说是万物苏醒,读。睡了一冬,终于醒了,多舒服呀,再读读。
c.春天,都哪些植物发芽,你观察到了吗?(学生说)——杨柳吐绿
万物苏醒: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春天来了,什么苏醒了?)
杨柳吐绿:换词的方法。(杨柳发芽)
百花争艳:联系第2课学过的描写春天里的画的语句。
(2)感情朗读,背诵这5句话。
a.把这些生字朋友送回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那美丽的
查看更多>>>《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本剧的表演,故事的续编理解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想象、说话能力,从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
三、教学难点:
表演中的细节部分,如语气、表情、动作等。
四、教具准备:
猴子、乌鸦、喜鹊、杜鹃头饰各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猴子种果树》这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猴子种了一棵什么果树?(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种后怎么做的呢?(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
(二)学习第九小节。
1、猴子最后有没有吃到梨子呢?(没有)课文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猴子没有吃到梨子?(打开书本,指名读第九小节)
2、激疑过渡:猴子为什么会什么树也没种成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三)创设情境一:
淼苗电视台将把《猴子种果树》这篇童话故事拍成童话剧,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当小演员。根据剧情需要,本篇童话剧将分上、中、下三集为了拍好这幕戏,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剧本,好吗?
1、拍摄上集(2~3小节,以扶为主)
(1)自读课文,看看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 2)讨论:需要几个小演员?(3个:乌鸦、猴子、旁白)
( 3 )我们来对对台词。(男生:乌鸦;女生:猴子;老师:旁白)
( 4 )我们该给主角配些什么动作呢?分三人小组分角色怜惜。
( 5 )比一比哪组最勇敢,指名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表演同学戴头饰)
( 6 )指名同学评议。给第一组评奖。
( 7 )在评议基础上分三人小组再次排练,师巡视指导。
( 8 )再次指名小组表演。指名评议,评奖。
2、拍摄中集(4~5小节):
(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表演时要注意的。
( 2 )三人小组排练,师巡视指导。
( 3 )指名一组上台表演。
( 4 )评议、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排练)
3、拍摄下集(6~8小节):
(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人小组进行排练,师巡视指导。
( 2 )指名一组上台表演。
(四)再次学习第九小节。
1、默读课文,思考:句中的省
查看更多>>>范文资讯网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2023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