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

查看更多>>>

测量长度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回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请几位同学 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 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学生汇报 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 字母表示1000m=1km 学习例2 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 )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 )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我跑100米,用( )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学生汇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例3,课堂活动1-4,练习十二1-4 教学目的: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练习 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 ) 公路长800( )飞机飞行高度8000( ) 火车每小时开60( ) 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 那4850米呢? 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 ,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教学过程

(一)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

今天美美、小刚、萍萍、明明和我们一起来做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他们给我们做什么游戏?

1.听特征猜图形。

美美说: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2.听特征猜图形。

小刚: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学生猜对课件出示长方体)。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听特征猜图形。

萍萍说: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4.听特征猜图形。

明明说: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小结:刚才这个游戏让我们再一次的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们看看下面该做什么游戏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猜谜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做好铺垫。

(二)分一分,放一放

1.为明明整理房间。

师:明明的房间多乱呀,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把物品按照要求放到架子上。

2.小组活动:摆放物品。

3.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为什么

查看更多>>>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更多>>>

时 分 秒 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5页-86页例1-例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知道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小时有多长 3、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是时间 在2001年11月11日的7时30分,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这句话中,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二、新课 出示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学生拨针讨论:1小时是多少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时针走1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是60个小格,就是60分 那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1时=60分 学生填读书 体会1分钟 1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 活动:学生数数 数脉搏 击掌 跳绳 跑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1、知道1小时有多长 知道1秒有多长 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 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1小时是 多少分? 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9秒 三、课堂活动 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完成4题 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养成珍惜时间 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钟表 、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 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5 教师:同学们已

查看更多>>>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四、具体内容

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相比,的变化是: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个单位。

例1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做一做

课外小组的项目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2

(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图

查看更多>>>

详细介绍: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 8 2=5 7 9=3 7 5=6 7 4=

1 4 9=3 5 5=4 8 6=8 9 2=

8 7=7 6=5 8=4 6=

9 5=7 5=3 8=4 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

查看更多>>>

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拼图 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0-103页 教学目的: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会自己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小棒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板 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 引入新课 同学门,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找后口述 你是怎样辨认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们今天旧来讨论 板书课题 二、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 小组动手实践,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指导方法,用折一折 比一比 量一量的方法 跨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整理并板书 4条边 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4条边相等 四、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练习十四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03页——104页 教学目的: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角,如红领巾 黑板 桌角等 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角? 学生汇报 2、揭示课题 其实,在生活中,角到处可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出示例1 展示三个角 老师:观察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组织研究 请用三角板比一比3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较探后交流 教师板书:比直角小 比直角大 指导学生看书103-104 教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三、巩固提高 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 锐角和钝角吗? 用纸折角 用小棒摆角 四、尝试画角 同学们能比,能折,能摆这3种角了,你会画吗? 学生画角 练习 课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5页 教学目的:1、认识平行四边行的特征 2、会辨认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竟,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同学门观察了楼梯扶手,防盗栏,篱笆等实物,请你们说说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 教师: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生活中,到处可见平行四边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 平行四边形到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用纸条做长方形

查看更多>>>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

查看更多>>>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更多>>>
二年级下册趣味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第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优质课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0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模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二年级上册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
展开更多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

范文资讯网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2023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